今天杰克酱画画了吗

嗨嗨,这里是杰克酱,这里是我的同人专用号!约稿开放中!目前提供:排版➕头像➕表情包

【诺顿生贺续/人物考据】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勘探员性格与动因分析

马一甲:

*诺顿·坎贝尔身上极端矛盾的一点就是:他的手段和目的看起来都是个现实主义者,然而他骨子里确实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这也注定了他的目标在当前时代下永远无法得到实现。


*是【人物考据】愚人迈达斯:勘探员生日信与全皮肤分析的后续,一方面因为生日写这个可能太黑了(?)不太合适了,另一方面是这部分也很长,所以决定单独发出来成一篇好了。


*推荐先读完前篇勘探员生日信与全皮肤分析的人物考据后,再阅读这一篇


*本文将包括:


0、诺顿推演整理


1、诺顿的行为和社交模式


2、“冷漠”与“拜金”


3、其不信任感的深层原因


4、缺失的“本质”


5、异文化中寻找归属感:以引魂人为例


6、时代浪潮下的共性丧失(以牛仔的故事为例)


7、被异化的理想主义者


8、被灌输的他者与失去的自我


9、《自杀论》,被社会同时剥夺的“生”与“死”


10、黄金乡的悲歌


11、无光的黎明


*资料来源自外网、维基和相关书籍论文,可能有所疏漏。这是一篇个人主观想法较强的文章,自然可能和很多人的想法有所出入。因此请只当做参考,我也做好脸被打肿的准备了,仅供娱乐,一切请以官方和您自身思考后的想法为准


*多图长文,全长1.6w字,请注意流量,祝食用愉快


————————





哦,凤凰,我祈祷


你逗留在灰烬里,


你不要瞥见光或者爬起。


我们既没有经历过你的黑夜


也没有穿过黑暗航行过。


哦,凤凰,我祈祷


魔法死去,


我们的集合之地


在火焰与灰烬里。


——————阿多尼斯,《祈祷》



————————


0、诺顿推演整理


这部分是用来给有些遗忘诺顿推演故事的人重新回顾的,已经熟悉的可以直接跳过


1、善良


你抛出的是橄榄枝,还是——


结论:一则好人好事,一位叫诺顿的矿工,总是前往救济院参与对无家可归老矿工的临终关怀


2、勤劳


付出越多,收获越多?


结论:出工记录:诺顿·坎贝尔总是第一个下矿,然后最后一个离开。


3、效率


我们需要更多尝试


结论:一叠推荐信:看得出诺顿的每一任雇主都对他的勤奋好学赞赏有加,同时对不能长期雇佣他深表遗憾。


4、坚韧


人不会永远倒霉,也许?


结论:一页笔记:上面有13条记录,前12条看起来像是地名,最后一条被划去


5、耐心


下一次......


结论:日记:明天,我会去老头记录的最后一个地方,如果仍然一无所获,那么我希望他......


6、勇气


危险越近,机遇越近


结论:一篇地质报告:该矿洞此前因不明物体坠击,造成部分矿道堵塞


7、机警


你需要更加小心


结论:新闻:由于火药、雷管的使用,矿物开采将告别简单的凿岩开采时代。


8、分享


你需要更多帮手


结论:开采注意事项:盗窃爆破品是违法行为,一经查明将报警处理。


9、魄力


聪明人,懂得利用和舍弃


结论:一份事故报告:城郊一处矿洞发生爆炸坍塌,疑因开采商错误操作爆破品所致。对矿洞下是否存在生还者,警方表示希望渺茫。


10、幸运


那只不过是别人的不幸


结论:一页病例:脸部中度灼伤,疑因过分靠近高温热源所致。




—————————


1、诺顿的行为和社交模式


接着上篇生贺分析说的,我们现在直接进入正题,给诺顿的行为和社交模式做个总结


先是行为模式,分为三个时期:


①济贫院到第十二个位置


②第十三个矿洞与矿难


③矿难后




①济贫院到第十二个位置


首先,由于官方并没有透露其在遇见铁凿本尼前的人生经历,因此直观上我们无法得出在此之前他的人生经历,只能靠着客观去推导。



而根据老人的信件,我们可以尝试推测诺顿的父亲和本尼一样曾经是煤矿矿工,诺顿子承父业也成为了煤矿矿工的一员。而也因为父亲的这层关系,他才知道本尼,并可能因此知悉了“本尼曾经参与过淘金热”这个讯息


因此,这段时期他的行为包括了:


到救济院对老矿工们临终关怀,并从中搜索本尼


认出并接触本尼


从本尼那里学习勘探知识,记录可能存在金矿的位置


在一定程度上欺骗并抛弃了本尼


利用推荐信,进入各个矿场勘查金矿




②第十三个矿洞与矿难


在前十二个地点进行勘查并一无所获后,诺顿前往了最后一个地点



4、坚韧


人不会永远倒霉,也许?


结论:一页笔记:上面有13条记录,前12条看起来像是地名,最后一条被划去



有趣的是,这一条在结论里被描述为“被划去”。这个地点可能存在某种其他因素,让诺顿将其排除了(很有可能就是闪金石窟的前身)。换而言之,在诺顿理性分析来看,这个地方存在金矿的可能性很低,所以不到最后时刻,他不会选择去这里


这段时期他的行为包括了:


前往矿场


联合部分矿工偷盗爆破物


提前引爆火药导致矿洞坍塌,其他人被埋,脸部烧伤


????(官方未说明的经历,导致其自身带了磁性)


成为唯一幸存者




③矿难后



通过官方偷跑的资料书来看,诺顿放弃矿工工作的现实原因可能有两个:他对黑暗幽闭的环境感到了恐惧;他的身体状况无法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只能转而做一些勘探性的工作。


这段时期他的行为包括了:


将矿难里得到的陨石磁铁打磨成了工具


转行成为勘探员


在勘探作业里找到各种各样的物品(远古琥珀、小铜炉)


在勘探作业中收集到了各种矿石(堇青石、朱褐石)


在勘探作业中去到了各种地方(钟乳石皮肤介绍)


收到庄园请帖,并因此前往庄园参加游戏




接下来我们来整理一下他的社交模式。这里用到了@你需要茧刑老师翻译的推特资料,特别在此感谢。之后在贴出的资料下面也会放出相应文章链接,对日本官方推特语c感兴趣的朋友请务必去关注一下


首先是剧情中的社交



最明显的就是他和铁凿本尼(类亲人)间的社交。


本尼本身对诺顿处于非常信任的程度,即使他也看不透诺顿本身拥有什么样的想法,和他情绪变化的缘由。诺顿应当是知道怎样让周围人对他放下警惕,并感到亲近,从而认为他是一个好人的。



1、善良


你抛出的是橄榄枝,还是——


结论:一则好人好事,一位叫诺顿的矿工,总是前往救济院参与对无家可归老矿工的临终关怀



这点从他的推演1里也可以看出


但同时,他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或者说他其实有本能抗拒着社交(不是社恐)



一方面,他可以和需要的人礼貌而友好的交往,并且熟知很多社交的技巧、也能在必要时融入这个群体之中。这点可以从他跳舞动作与挑衅动作都是墨西哥当地的习俗,还有他雇主对他的态度上看出来



结论:一叠推荐信:看得出诺顿的每一任雇主都对他的勤奋好学赞赏有加,同时对不能长期雇佣他深表遗憾。



另一方面,他和别人的社交其实都是点到为止模式的。他不和任何人熟络、同时也不向任何人透露内心的想法。因此其实(他的个人剧情和经历里)很少有人会对他报以真诚的关心,他对这种真诚的关心也是本能抵触的。



而结合官方的语c,诺顿的这种社交态度也很明显了


官方的诺顿语c,诺顿的回复分成三类:


1、开玩笑的



地址




地址


2、正常礼貌的回复



地址



地址



地址


3、展露出阴晴不定性格的


情人节当天官方的语c里诺顿说过两次话,其中一次是偏向正常和腼腆的感谢,另一次语气和表情都突然变了(甚至在推特上面引发了一阵骚动)



地址



(仔细看后一条颜文字的表情都不是笑着的了)


地址


此外(记录太久远了所以翻不到),诺顿之前也有两次类似的回复(虽然表情没有变化)


一次是有人在推特下面留言表示他“长得非常帅,喜欢!”,诺顿回复“你说的喜欢,是真心的吗?”;


另一次是有一位画诺顿黄图画的很好的太太在推特下面留言想给他打钱(类似的意思),诺顿回复“你这么做,是有什么目的吗?”


换而言之,诺顿对于普通范围(陌生人或者有几面之缘)的社交很擅长,本身也不介意被拿来调侃,也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提出适当的关心和鼓励。但他非常忌讳别人非常真诚的、带着强烈喜爱意味的、以夸赞式的态度与他来进行社交,这种情况下他通常会警惕的反问,更严重的可能会直接威胁或者否定。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社交需要彼此交心和共情,可能会让对方深入了解他的内在


————————


2、“冷漠”与“拜金”


结合推演和上面的总结,我们对诺顿的初步影响判断就是“冷漠”和“拜金”


这么说确实没错,我们来分点看一下


“冷漠”:


为了钱抛下对待自己像是对待孩子一样的老矿工


炸塌矿洞间接倒是许多(可能是数十)矿工的死亡


将矿难没活下来认为是他人的不幸,与自己无关


“拜金”


为了金矿欺骗老人并将他抛弃


辗转十数个地方去寻找金矿


为了钱害死其他人,并且丝毫没有悔改之意


为了钱赌命去参加庄园游戏




冷漠和拜金确实属于诺顿的人物特质,而且是非常恶劣的特质。为了金钱他可以不顾他人的生死,甚至连自身也可以伤害(烧伤和ptsd),并且没有得到后也不会满足于现状,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得。


但深入去思考,他其实也并不是一个纯粹冷漠与拜金的人,也就是说,他表现出来的这种行为模式不是他天生存在的人格或者心理缺陷(与入殓师、先知等不同),诺顿本身并不是真的冷漠与拜金


这里可能有人要以为我要说他天性善良之类的论点了,其实不是,天性善良在这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维多利亚时期对道德的评判标准和现在完全不同。我想说的其实是诺顿的人格本身是比较健全的,他不具有人格变态的特征,行为也不是因为人格被扭曲而导致的。


心理学家的理查德·克里斯蒂(Richard Christie)和弗洛伦斯·盖斯(Florence Geis)。他们在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创造了黑暗三联征”(The dark triad)(国内好像更多翻译成暗黑人格),用来举例三种常见的人格障碍:


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psyhopathy)、自恋(Narcissism)




而三种联症在特点上来看分别是:


自恋的特点是自大,骄傲,自负和缺乏同情。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特点是对他人的操纵和剥削,缺乏道德,缺乏感情的冷漠和在更高水平上追求个人利益。


精神病态的特征是持续性的反社会行为,冲动,自私,冷酷和情绪间歇性低落、无情。


诺顿的行为模式看起来很接近于精神病态(Psychopathy),患者会表现出持续的反社会行为,缺乏同理心和自责行为,行事偏向大胆、失控,有利己主义行为。乍一看之下确实符合诺顿的行为模式,但有一点很重要的与众不同



社交方面,心理病态患者会表现得十分冷酷,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他人的感受,也会出现犯罪、暴力现象。心理方面,患者会有情感和认知过程上的缺陷(尤其是社交相关的心智历程)。在发育方面,患有品行障碍的幼童有出现心理病态的相关迹象,暗示心理病态可能与生俱来。



但实际上,诺顿并不存在情感和认知上的缺陷。不如说,他本身是一个对他人情绪变化十分敏锐,并且直到如何去认知并社交的人,本尼在被骗期间一直对诺顿都十分信任,而根据推上的回复来看,他给人确实也更多是沉默寡言的腼腆青年,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会对其他人表露出关心




而“拜金”主义的关键在于“金钱万能论”和“持续性的追逐金钱”。典型代表就是高老头那样的守财奴,或者唯利是图的商人。他们会努力让身边的一切事物都能换算成金钱,赋予他们金钱层面的价值


诺顿确实很贪财,并为了钱不择手段,但其实他并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追逐着金钱,与之相反



在勘探作业里找到各种各样的物品(远古琥珀、小铜炉)


在勘探作业中收集到了各种矿石(堇青石、朱褐石)


在勘探作业中去到了各种地方(钟乳石皮肤介绍)



他其实在成为勘探员后,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兴趣的。对他来说金钱确实很重要,但不是一切都能够被等价于钱。他同样会因为兴趣上的成就感到开心、快乐,并且将之好好收藏起来(无论是实物还是经历)。


换而言之,他确实冷漠、拜金,但不是纯然的。他是能理解并应对别人的情感,熟练的应对社交,但尽量选择减少或者排斥更进一步的来往;他能够从自己的兴趣里面得到快乐和幸福,并且确实有所成就,但还是选择追逐金钱,以此来改变命运


换而言之,诺顿本身对于金钱的迷恋程度其实不一定有他想的那么深。而他社交上的选择,也可以归结于下面这点:


对他人强烈的不信任感


——————


3、其不信任感的深层原因



在和本尼相处的过程中,诺顿有表露出情感上短时间内的极端变化。在官方的语c里,他也多次对别人赞扬性的评价表示了怀疑的态度,并委婉的拒绝或者说顺应后阻止了对方更进一步的好意。如上面所说,他在社交过程中始终都是疏远的立场,并且也因此被评价为阴晴不定、难以相处


而这种态度稍微往深层挖一下,理由也很了然——诺顿·坎贝尔并不信任自己以外的他人


当然先声明一下,他不是没有道德良知,只是对他人的不信任高于这种道德良知。对于杀害了工友的事,诺顿本质上是抱着歉意和愧疚的(在第十节黄金乡里会说明)


下面我们将这种不信任感分为三个层次去解读:


①社会


②家庭


③个人




①社会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开始的时候,英格兰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层。如今的人可能将阶级与收入联系在一起,收入的确是决定阶级的一个方面,但英国的阶级同时也取决于你的价值观、教育、职业、家族关系、家族历史、血统、还有你个人的言行举止和衣着打扮


换而言之,在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下面,其实下层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出身是很难的——唯一的方法是获得好的“名誉”,换而言之就是让上层阶级对自己有好的评判,从而把自己提拔上去



名誉:名誉就是根据社会大部分人对你身上品格的肯定会否定,判断你是否优秀或富有道德感的模糊标准。



维多利亚时代为中产阶级发展出的名誉准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混合体。首先这是一种对贵族价值的逆反。英国摄政王时代(大约1795-1837)上流社会的风气变得奢华,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些人回首那段时期,认为物质主义已吸干了社会的灵魂 —— 维多利亚人以推崇持重和端正的来反击这种旧风气。


其次,中产阶级也蔑视贵族将无业食邑视为德行,懒惰无为而鄙视勤劳的作态。商人阶层的兴起一举扭转了这种风气,他们认为懒惰是恶习,劳动是一种近于神圣的美德。同时这种新的名誉准则也受到了当时基督教福音的复兴、怀旧古典主义思潮、民主扩张的影响。最后,人们得出一个结论——人可以个人奋斗造就自己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出生的阶级,跳出自己的阶级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一个普通人无论多么努力也别想进入贵族的阶级。而社会经济从农业转变为工业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成为了可能,或者如英国人所说“可移去的不平等”(removable inequality)。只要一个人在工业经济中努力发展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和品格,较高的社会身份也是能够被挣得的。


主动、深耕、发明、独立、负责、雄心、节俭、守时、守序、干净、耐心、可靠,还有最重要的——工作努力。这些都是他们看中的品质,也是和诺顿推演标题对应着的品质。


然而问题就是,一旦有了“名誉”的好坏,那么自然也就有人的好坏


所以稍微有些抱负的社会下层之间其实往往内斗的非常严重,存在着强烈的社会竞争。而且当时维多利亚矿工的生存环境本身就非常艰苦,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人跟随着群体很难不犯下很多“恶德”(诸如酗酒,诸如暴食)。


因此,不论是中产阶级、商人、亦或是教会,本身对于下层阶级都是非常排斥的,并不遗余力宣扬他们出身便带着天生的罪恶,绅士淑女甚至是有抱负的年轻人们都应该减少和他们的交往接触,防止被他们身上的粗俗感染。久而久之,“下等人”直接也会互相鄙薄、欺骗、争斗、蔑视甚至是伤害




②家庭


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诺顿的家庭情况就很值得考究一番



 诺顿·坎贝尔英文写出来是Norton·Campbell,Campbell这个姓氏起源自苏格兰盖尔语单词“Cam”(意思是歪斜的)+“Beul”(意思是嘴巴),维多利亚时期通常是苏格兰籍人使用。而结合上煤矿这个信息,他的出生地很可能就是苏格兰本地。


当时,苏格兰算是穷乡僻壤的别称,地位只稍在爱尔兰上一点。苏格兰的矿工在当时更是不被当做人看(当做奴隶),不仅存在广泛的虐待、性侵犯、雇佣童工的现象,矿难之后的赔偿更是少的可怜,生活基本上没有保障。


诺顿出生于这样的环境里,又独自来寻找本尼,父母或者说其他家人应该都已经去世了。假设他的父亲曾经在他年幼时跟随着铁凿本尼一起去美洲淘金,那么他的童年很可能有一段时间是独自被母亲、或者其他年长的兄弟姐妹抚养长大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缺失了重要劳动力的家庭应该说很难坚持下来。


而就本尼的情况来说,他的父亲应该是一事无成的回去了,并且将本尼的情报告诉了诺顿后死去。期间他的家庭遭遇过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就诺顿对与人的不信任和对“亲情”的极度冷漠上来看,这段时期的经历应该间接对他的性格、价值观有很严重影响。


(其实有个细思极恐的事,众所周知一些过不了审的东西第五文案里是没法写出来的。换而言之,诺顿的推演如果是这种情况才被截半只从本尼后面说起的话,就很有趣了。)


那个时代,改变人“命运”的直接手段确实就是赚钱。而父辈与周围人对金钱高于亲情、高于人情世故的狂热、自身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他,将他引导向“拜金”主义和对人的不信任上。


而他本身是个非常聪慧的人,对他人的情绪也很能够感受并察觉。不能称之为本性善良,但确实会因此受到诱导或伤害。诺顿阴晴不定的情绪变化和疏远的社交态度,其实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③个人


而在社会、家庭的双重影响下,这种不信任感最后在他的“个人”层面得以开花结果。


上翻诺顿的推演甚至他的背景故事,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5、耐心


下一次......


结论:日记:明天,我会去老头记录的最后一个地方,如果仍然一无所获,那么我希望他......



能明确属于他个人看法的文字,全推演只有一处,就是耐心。而且这里他也没有明确展露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横向对比菲欧娜和其他人的推演,会发现这种情况很罕见)换而言之,即使是对我们这些游戏玩家,诺顿一样也不信任,也不会展露内心


而推演的结论就剧情设定上来看,都是侦探奥尔菲斯寻找蛛丝马迹拼凑出来的人物剪影。诺顿的形象在他的拼凑里是微笑着的青年、评价却是阴沉寡言、推演里面基本没表露个人想法和观点。换而言之,即使是奥尔菲斯,对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其实也都束手无策,完全没法下一个定论。所以那段时间官方一起带头快乐的玩“阴沉寡言”梗,其实也有些“剧透拍脸上了都看不出来”的意思。



那么,他这种极端的分裂,到底意味着什么,又和不信任感有什么关系呢?


这意味着诺顿本身其实不信任自己,他对自身有着很强的厌恶感,否认了自我


或者换句话说,


他从根本上缺失了“自我”


——————————


4、缺失的“本质”


这里先声明一下,这个自我指的不是人的“性格”或“人格”——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诺顿是有性格和人格的,而且非常完整和丰满。


这里的“自我”指的是心理学的概念:



自我(希腊语:Ego、英语:Self),是一个人类,对于其自身个体存在、人格特质、社会形象,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性认知、意识与意象。通常人类个体会认为他们自身是归属于社会的一个连续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备独特的自我,对自己的意象、人格特质会持有的整体知觉与态度。



换而言之,他拥有自我中的人格和性格,也有个体存在的强烈观念,但是当他从来没有将这两者放置于任何一个社会环境中,所以诺顿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自我”是什么样的。而他一系列行为的根本动因,也来源自这种缺失了的自我


他规避更深入的社交,是因为排斥别人发现他的这种缺失;


他强烈的不信任感,也是因为这种自我依托的缺失;


他的自我厌弃和情绪多变,也是因为自我缺乏引起的;


他追逐金钱并尝试改变命运,本质也是因为这种自我的缺失;


换而言之,困扰诺顿的本质问题不是“我该如何改变命运”,而是


“我是谁?”和


而他自做的事其实也不是在“改变命运”,而是在寻找自我




一点点的分步去看


①社交


诺顿排斥的是和其他人能够交心、或者说彼此共情的社交。他拒绝去更多的了解他人的本质,也拒绝别人来了解自己的。


因为一旦这么做,他会发现自己的不同——也就是他缺乏对“自我”的整体定位,内部是空荡荡的。在归属于群体的群体个体们面前,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异类。


他是一个聪慧而情绪敏感的人,其实很容易察觉、也害怕察觉到这种不同之处的。因为不归属这个群体意味着会被群体排斥,也就是无法继续在其中生存。所以他选择追逐这个群体的价值标准,做这个群体认同的事,但自始至终都不真正属于他们。




②不信任


一旦不归属于这个群体却要在其中生存,人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并间接的开始产生被害恐惧



用诺顿自己的皮肤来说,就是被迫害妄想症


而这种不安全感和其过去经历造就的个体价值观,也让其拒绝接纳其他人提供的好意、帮助,甚至是关心。而因为缺乏自我的定位,所以这种不信任感其实也弥漫在他自己身上——诺顿潜意识是知道自己缺失了自我定位的,但同时他又对这点表示怀疑,并将这种恐慌缺失归结于“命运”,因此信奉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金钱可以改变命运




③自我厌弃与情绪多变


然而这种自我欺瞒肯定没法长久。无知者可能会信奉这些社会观点并且得以安然生活(选择性的被欺骗),然而诺顿很可悲的,他是一个天生聪慧的人,所以他注定没法自我欺骗。他虽然选择了靠着金钱去解决这些问题,受到的教育也让他一直出于蒙昧状态。可是他的潜意识已经明晰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因此,他不定期的情绪转变甚至是前后矛盾与自我厌弃,都是在潜意识察觉到真相后,心灵的一种自我批判


相信这样做可以改变“命运”——但其实这么做是没有结果的——潜意识察觉并知道后,情绪突然转变——转变过后又自己觉得莫名其妙,更加需要安全感和归属感——为此更加努力的去改变“命运”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恶性循环。诺顿自身的潜意识也察觉到了这种循环的不妙之处,因此他对自己其实也是处于一种自暴自弃的厌弃态度。表面上十分努力,但努力的方向都和社会的道德观有微妙偏差,认真的做事甚至是做坏事,结果却一事无成。


导致这些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本身其实是非常消极的。




④金钱与“命运”


而为什么诺顿会认为“金钱”可以改变“命运”,或者让他获得“自我”,获得归属感,其实也是很悲剧的事



维多利亚时期的主要矛盾还是集中在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上——传统的英国观念中,阶层的分类并不取决于所拥有的金钱,或者说收入只是决定阶层的部分因素,同时还有出生和家族的亲戚关系等。而赚得了大量金钱的资产阶级即使再富有,和那些贫穷的贵族相比终究是“不入流”的——而这会间接影响他们的政治权利。


为此,资产阶级就开始在各方面有意鼓吹“金钱至上”论,并以此为机会抬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消融英国固有的阶级隔阂。而底层的工人阶级也从中看到了改善自己阶级地位的方法——那就是勤劳工作,赚取金钱,从而过上中产阶级的好日子,不再被歧视。



换而言之,他确实从现实里和社会舆论里观察到了,不安的资产阶级和商人们通过获得金钱改变了自身的阶级,获得了归属感和社会地位。但是他所受的教育没法让诺顿从更根本和全局的角度去看问题:即金钱至上虽然让资产阶级获得了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本身不来源自金钱,来源自社会对其持有物的肯定,说白了就是思想上对他们产生了认同


所以金钱确实成为了一种改变社会阶级的手段,能够让人从底层上升上去。可是这种上升得到的权利,其实归根结底也不是诺顿所寻找的“自我”,没法让他真正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点从他成为勘探员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后,依旧去庄园参加游戏可以看出。诺顿试图用金钱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错误的,而可悲的是他没意识到这一点,依旧认为是“数量不够多”导致的问题。


——————————


5、异文化中寻找归属感:以引魂人为例


那么问题来了,诺顿所寻找的“自我”究竟在何处?


在乌托邦之中,或者说,在引魂人身上



引魂人作为诺顿的金皮,有揭露这个角色的愿望、本质和诉求的作用,结合配套的蓝皮魔物管理员,其包含的寓意非常复杂



上一篇的分析里我说了这两个皮肤分别对应生和死的二重性,但其实不止于此。


在故事里,巫师们居住在欧洲(现实里诺顿的出生地),引魂人则出身于墨西哥文化(诺顿淘金时期)。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引魂人伪装成了魔物管理人(欧罗巴人)混入了巫师之中,并在最后引发了巫师之间的战争,自己则将在战争中死去的灵魂引导向彼世


结合上诺顿现实里的经历:


诺顿是出身在欧洲的苏格兰人,为了淘金去往了美洲,并在墨西哥待了几年,受到了当地的文化熏陶。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他牺牲了数十人的生命,最终一事无成,落下心理阴影,转行成了勘探员。


换而言之,在诺顿的金皮故事里,他不是以欧罗巴人存在着的,欧罗巴人只是他为了得到寻找之物的一种伪装,真正的他是墨西哥文化诞生的新生死神,而他也为这个身份感到骄傲;


而现实里,他在自己的故乡、英国也确实没有社会归属——他不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但为了找到归属感,也遵循这个群体的规则——追逐金钱去改变“命运”。而虽然只在墨西哥待了几年,当地的文化环境乃至生死观都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他,而诺顿也乐于在动作细节里面把这种文化感染展现出来


换而言之,对诺顿来说,在墨西哥的那段时光对他来说其实是非常幸福、非常快乐的。这种快乐在矿难之后都没有被影响,一直留存在他的人生之中。


而引魂人的形象原型之一卡特里娜骷髅头(la Calavera de la Catrina)本身也有很重的隐喻味道 




卡特里娜骷髅是墨西哥刻版画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于1913年所创造的锡版画角色,本意是用来讽刺当时墨西哥虽通过革命获得了独立,本国人民却依旧为自己的血统感到羞耻,争相穿着模仿法国风格的衣服,涂抹化妆品来让自己看起来更白、更具有欧罗巴血统



卡特里娜骷髅头也是对自身出现了认同感缺失的人们,通过从异域文化学习与模仿,从而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认同感。


而他所代表的“死亡圣神”,起源虽然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哥伦布时期阿兹台克人献给女神米克特卡西瓦特尔的节日。但这些节日在结合了西班牙的传统后,逐渐由阿兹特克传统节日演变成了现在的亡灵节。她更是被换了个称呼作死亡圣神,赋予了天主教特有的骷髅外形——换而言之,死亡圣神本身也是个失去了归属地,不存在于任何已有神话体系里、自由的同时又孤身一人的神。



换而言之,引魂人和诺顿的本质类似:都是失去了归属感的神。只不过引魂人表现的明显是更加积极的一面——他虽然会隐藏伪装自己的出身,但他不为自己失去的出身不安,反而因为没有限制的自由,能够积极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从根本上排斥着欧罗巴的文化体系与价值观念,并且确实用自己力量去打破了这种体系(引发战争,收归灵魂)


魔管的袖章也是一个细节。



他袖章上的符号是罗马双面神雅努斯的简化版本



雅努斯(Janus)是罗马人的门神,也是罗马人的保护神。具有前后两个面孔或四方四个面孔,象征开始。最古老的信息告诉人们,雅努斯是起源神,执掌着开始和入门,也执掌着出口和结束,同时他又被称为“门户总管”,他永远都象征着世界上矛盾的万事万物,所以,他的肖像被画成两张脸,有“双头雅努斯“的说法。


魔物管理人本身象征着引魂人“伪装成欧罗巴人的一面”,也象征着诺顿遵循普世原则(金钱至上)去行事,但其实潜意识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引魂人的本质)。双面就是他的矛盾性,也是他在自我批判的同时,批判着整个大环境。


可惜的是,现实里的诺顿是没法像引魂人这样的——他依旧在用错误的方法去寻找自我,赚取金钱


————————


6、时代浪潮下的共性丧失(以牛仔的故事为例)


这里要结合牛仔的推演故事简单说一下,为什么那个时代里会出现诺顿这样丧失了“自我”的人。


对牛仔故事不熟悉的人可以看一下这里:牛仔凯文生日信与人物分析,这里就不详细展开讲了


十九世纪有工业革命、有维多利亚时代、有美国的西部运动、有进化论、还有世界格局的巨变。可以说这是一个思想和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弗洛伊德、叔本华、尼采、荣格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到了这个时代里,用他们的思想给世界发生了巨变。


但是,这个时代对于下层阶级的人来说绝不是一个好的时代。资本主义兴起、思想变动、价值观改变,让很多人对于宗教神学失去了信任感,转而开始相信“人”本身——即靠着自己的努力人可以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乃至命运。


而社会总会倾向于将价值物化,并用这种物化的价值去引导大众。这一时期金钱就是这种“价值”的典型代表,随之而来的便有金钱至上论和淘金热,而失去了宗教这种传统的道德束缚后,人们便能为了实现所谓“自我理想”突破道德底线,从而做出诸多冲击社会基础价值体系的事(也就是那时很多文学家批判的“道德沦丧”现象)


这些事里包括着群体、资本、乃至国家对弱势群体的压榨现象,比如美国的开拓史,某种意义上就是印度安人、爱尔兰人、黑人乃至诺顿所属的苏格兰淘金者们的血泪史


一方面,如同凯文故事里所写的一样,人们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去欺骗、甚至屠杀弱势群体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的一部分。原始的道德信仰被摧毁,物质至上的观念充斥并且感染着每个受到进步的国家。《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概念会在这个时候被提出也不奇怪(这点上,达尔文其实非常支持资本主义,甚至支持阶级划分与对底层的压迫。科学上他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个人价值观上,他依旧受到时代的限制);


另一方面,就和诺顿的故事一样,底层的人被告知“努力可以获得成功,金钱可以改变命运”,他们相信着这种说法去奉献自己的青春、道德良知乃至生命,创造出来的财富绝大多数其实是被资本或者国家收割了,没留下真的能让他们个体成长的价值——而他们用血汗创造出来的财富又是资本积累的另一来源;


所以当时一个很可悲的事就是:参与屠杀印第安人、或者被雇佣做军队的人里很多都是诺顿这样的淘金者或者投机者,换而言之是底层对底层的压迫,而压迫获得的实际利益又不归属于他们


所以这个时代里,丧失自己的道德、丧失自己的立场和栖身之地其实是很多底层大众都在经历的事情,只不过有没有察觉到罢了。诺顿不幸的一点就在于他实在是聪慧过头,聪慧的并不适合这个时代,即使他会被教育、环境乃至个人利益蒙蔽,但内心深处其实他是清楚这种丧失,并持续为此痛苦,寻找出路的。


站在这个角度去看凯文,其实凯文反而是第五大部分角色里比较幸福的了:他虽然经历了远多于常人的痛苦、失败,甚至最后在社会里也说不上是什么成功人士,但他的经历与人生都可以说是他自己决定并选择,他的道德和判断都是出于自身意愿诞生的。他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他不是被推动着去成为英雄,他是自己这样选择的。


诺顿始终没有找到“自我”的归宿,以后也不会找到,因为他是不适应这个时代的人;


但牛仔却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拥有了自我的归宿——其名为“安吉丽娜”。


————————


7、被异化的理想主义者


这里就要说一下诺顿不幸的根源之一



官方给出诺顿是双鱼座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双鱼座是一个以幻想、浪漫、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闻名的星座。当然现实里不能简单把人和星座对应上,但作为塑造角色的一环,诺顿被这么选择了,说明他身上确实有浓厚到足够成为双鱼的理想主义色彩


先声明,这里的理想主义者指的不是Idealist(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和现实主义(Réalisme )相对应的“唯心主义”。这里的理想主义者偏向于柯尔塞气质类型测试里的理想者(Idealist temperament)、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简称MBTI)里拥有NF(外倾直觉/内倾情感)气质的“理想者”。换而言之,更多是一种对人格、行为模式、观念主义的代称,而非某一学科/领域的专有名词。


(虽然中文环境里理想主义者被用的很多,但其实这个词指代的意象并没有明确的学术概念)


通常来说,这类人拥有的动因深层来看可以归结于三点:


一、对所处环境有着强烈批判意识


二、有着理想的环境图景,或对这种图景的渴望


三、提出了达成理想环境的途径,并付诸行动


这三点和诺顿的经历都可以对应上:


对所处环境有着强烈批判意识——渴求改变自身的“命运”(寻找“自我”的归属)


有着理想的环境图景,或对这种图景的渴望——认为自身确实可以得到改变


提出了达成理想环境的途径,并付诸行动——想要依靠金钱改变,并确实的去赚取了金钱


换而言之,诺顿行为的根本动因是理想主义,而非现实主义(即改变自身去配合社会)。他渴望的归根结底还是通过获取力量来改变社会,从而制造出适合“自我”存在的场所,并因此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


但现实表现出来,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想主义,或者说他的手段是符合他那个社会的部分价值观的。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被社会异化了



社会异化(Social alienation)是“在个体间或个体与社群或工作环境间,低程度的社会关系和共同价值以及高程度的距离感和社会孤立所反映出的社会关系状态”。此社会学概念是由数名古典和当代的理论家发展而来,并受到多方面的学术引用,可以参照一人的心理状态(主观地)或一类社会关系(客观地)


而马克思描述的异化(Entfremdung)是指原本自然互属或和谐的两物彼此分离、甚至互相对立。异化一词最重要的用法是表示人与其“类本质”(Gattungswesen)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论基于他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过程的观察:工人不可避免地失去对自己工作的控制,从而失去对生活及自我的控制。工人从来都不是自主、自我实现的人类存在,他只能以资产阶级欲其所是的模式而存在



这里所说的“异化”指代的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Entfremdung),即因为社会本身的偏向,人们偏离了自我,从而成为被物化、标签化、灌输了其他人思想的存在(即失去了自我思考的完整性)。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



诺顿本身的聪慧让他能够了解到他的“自我”并不适合这个社会环境,而现在这个社会环境导致他丧失了“自我”。然而由于没有受到教育的蒙昧、以及社会灌输给他的价值观,其理想主义第二步的“有着理想的环境图景,或对这种图景的渴望”便走错了


他选择用金钱作为手段去寻找自己的“自我”,然而这种手段归根结底是当前这个不适合他环境对他的一种“压榨”越是努力想要摆脱此处寻找归所,他的努力便愈发将他牢牢同这个社会扭曲了的金钱与道德捆绑在一起


时间一长,他的道德与行为准则也因此彻底改变,而他的努力无论如何都是抵达不了他渴求的目的的。诺顿本质上是个浪漫的、实干型的理想主义者,然而他的理想实质上不能在那个时代得到实现,因此无论他用社会提供的何者手段去探索,最终都无法达成


或者说,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一幕被他者构建出来的悲剧


————————


8、被灌输的他者与失去的自我


(这里会涉及一些拉康学派的理论,因为这个学派本身就很晦涩难懂,所以难免有所疏漏。同时这部分会比较抑郁,请做一下心理准备)




诺顿皮肤中的“锅盖头”是个很有意思的皮肤,因为故事的性质让我们无法得知其是否是真正的疯癫,这个皮肤处在一种“常人”和“疯子”的界限之中。




而这种界限感,很符合拉康学说里的一句话


“疯狂是思想的一种现象,疯子以为自己是自己以外的一个什么人


拉康探讨自我形成的理论是镜像理论,即小孩在十五个月大时,随着视觉的完善,能够在镜子的倒影中认出自己的镜像,从而产生一种幻想性认知:对自己能作为一个整体(gestalt),感到异常的快乐。


可实际上,这“我拥有完整自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小孩子当时的能动性和自主性都只是有限的,他所成形的自我影像(imago)只是以理想我 (ideal-I)的情况出现,而非他真正身为主体的“自我”。


换而言之,在他的这种推论里,人从有了自我认识时起,认知到的自我就是一种分裂的假象。而在这个基础上,我的“自我”和社会对“我”的认识(也就是个人主体和集体主体)可以得到一种统一,本身就是一种幻觉。(也就是你没法真正的认知你自己,他人更没法真正的认知你)


而你认知里的“自我”和社会认知你的“自我”,这二者都是真正的自我(精神)所分裂的——再通俗一些说,这种主体的精神分裂即是发疯的本质,在塑造出“自我”的时候,人人都已经成了一个疯子


而我们如果将这种“精神分裂/疯狂”产生的“自我”归结成我们的个性,将社会认知的“自我”归结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时,实际上我们就是将这种疯狂的极端复原到一个正常人身上,即是说,一个人所谓的个性(“自我”)就是“他理想中的自我”,而社会对他附加的期望“自我”则是其他人思想的总和体。这种无法认知到“自我”的非我,这种塑造了我们虚假“自我”,这种让我们以为不是我们的东西是“我”的概念,被拉康统称为“他者”(other)。


因为人总是会倾向于生存,所以对个人主体来说,他不会经常性或者深入性的去思考“我是谁?”,而总会相信自己是某种既定的存在。可是,个人主体并没有发觉,他自己意识中的“自我”只不过是这个“存在的假象以及他者赋予的形象”。


 拉康将个人主体的生存视为个人受他者力量控制和奴役的“木偶戏”,并将这视为“我们时代的社会悲剧”:在这种情景中,人以为是他自己,可他却是被另一个力量所控制的“非我”。而他的动因、目标、实现的手段甚至是生存的意义都是被他者所赋予的


疯子以为自己是自己以外的一个什么人!”,换而言之,在拉康的话语里人人都是疯子。只不过在社会赋予的“自我”和我们认知里的“自我”提供了一种面具式的保护,让我们不至于意识到这样残酷的现实。


而一旦失去了其一的归属,人就会在疯狂的边缘徘徊,从而做出诸多在社会道德看来疯狂的事:这其实和诺顿本身的情况类似,他一直寻找而无法获得的“自我”是社会赋予的“自我”,既他不认同当下环境里赋予他的身份,他总是渴望成为“某个人”。然而同时,他本身的“自我”又非常薄弱和敏感。


诺顿的聪慧和天赋让他在潜意识里不断询问“我是谁?”,并意识到失去了这种归属的他是不被社会接受的“疯子”。而生存的本能又逼迫他去寻找这种归属感,因此他无条件与底线的接纳社会/他者附加于他的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动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损耗,最终一事无成。


理想主义者的内核和社会注定了他寻找“自我”会遭遇的现状,而很不幸的,他的一切境遇都来源于他诞生之处被赋予的过高天赋,与对自身过于敏感的探索性。诺顿不仅缺乏适合他的时代,更缺乏引导他的思想理论或者导师。他的问题其实在维多利亚时期无法靠着任何方法解决,因为他追求的某种意义上是“乌托邦”和“黄金乡”,既墨西哥死亡文化的内核本质:人人平等


然而,更讽刺的一点是,其实他被剥夺的不只是“自我”(生的意义),他连死亡的动因也被间接的剥夺了


————————


9、《自杀论》,被社会同时剥夺的“生”与“死”


我们通常会把自杀的原因归结于个体的境遇,但结合到诺顿的情况来看,其实自杀不只是个体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同维多利亚时期的1897年,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在《自杀论:社会学的研究》里提到,“自杀是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应当为自杀现象负担起责任”。为此他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着社会,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和一个附带类型,以此为逻辑线索进行研究。这些自杀类型是: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以及宿命型


1、利己型自杀


迪尔凯姆认为,强硬而规矩繁多的宗教能减少个人自杀,是因为个体被强制要求归属群体后,一定程度上他们对自身的关注降低了。而维多利亚时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陷入了个人主义的人很容易因为缺乏社会责任而陷入沮丧、抑郁的情绪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这种利己型自杀某种意义上也和今天社会青少年人群(尤其是缺乏社会锻炼和人际交往的阿宅)的高自杀率有关


2、利他型自杀


自杀并非均出于利己考虑,有些自杀恰恰是利他精神的表现形式,如义务性自杀和负疚性自杀。当代社会中军人的自杀和日本的切腹谢罪便属于此类。


当社会规则过于强硬之时。高度的社会集合使得个体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简单来说就是个体担负起了过多社会责任,刚好和利己自杀相对应。


因此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3、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


在经济危机时期,自杀率往往急剧上升。同时,社会大范围进步、思想解放时的自杀率也会上升。因此迪尔凯姆不同意用经济因素(贫穷)来解释这一现象,提出了失范型自杀:而社会急剧变化时,这种变化预期超出了部分个体的承受范围(多半是道德上发生的本质变化),从而会引发自杀。


因为通常情况下道德是被解放的,不过也会有“道德制度变得非常严格,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而自杀”(法西斯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盛行时期)。这时候的自杀被蒙上“宿命”的色彩,因此被称之为“宿命型自杀”。


把这三种自杀类型套到诺顿身上去会发现,很悲惨的,在那个社会情况下他其实连自杀寻求解脱的动因也没有。


利己型自杀的首要条件是个体脱离社会,陷入个人主义。然而诺顿虽然内心深处不归属于他所处的社会,但他为了生存下来,和社会群体的接触是不可或缺,且非常密切的。这种情况下他不具有陷入个人主义的时间和余力,甚至没法对自身进入太过深入的思考,发现谬误本身;


利他型自杀对诺顿来说就更不可能存在——因为他本身对社会群体就不具有归属感,因此社会责任感其实也非常薄弱。对他来说,杀掉其他全部矿工、违背道德欺骗老人、甚至做一些更出格的事来寻找自己的“理想”,是非常合理的事。因此利他型自杀所包含的社会责任感对其来说,也不构成动因;


他最接近的其实是失范型自杀:因为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急剧变化,社会道德也支离破碎。他裹挟其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甚至确实因为这种道德观念的变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然而,诺顿童年时期很有可能就已经经历过这些事,因此对这种社会的剧变拥有了悲剧般的强大适应力——他的观念变成了即使被打倒,也要找机会爬起来;而非实在无力前进时,放弃也是正确的。


可以说,这些自杀的动因对其来说都是不成立的,而其本身拥有的道德观和愧疚感,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因为这种“不死性”而恶化他的行为:


确实的对自己所做之事感到愧疚→愧疚不会转化为寻死冲动,而会转化为动机→“既然做出了牺牲,就一定要获得回报”→更加努力的去做“正确”的事情→导致更多悲剧的情况发生


当然,他的不死其实在后续还有墨西哥文化上的对应,下面会讲


对现在的诺顿来说,他活着,其实是一个不断自毁的过程。找不到出路,又远未到结束之时。他一直在寻找的,除了“自我”以外,又是什么呢?


————————


10、黄金乡的悲歌



最新的蓝皮里,诺顿有一个很符合他身份的“淘金人”,文案写的非常有意思。乍一看之下是“这个人怎么满脑子都是钱啊?”,但实际上,他文案里面描述的场景应该对应着El Dorado(黄金国),也是开辟美洲时,探险者们对美洲的美好想象




黄金国(西班牙文:El Dorado,意思为“The Golden One”)别称黄金城、黄金乡,为一个古老传说。


其一说法是起始于一个南美仪式:部落族长会在自己的全身涂满金粉,并到山中的圣湖中洗净,而祭司和贵族会将珍贵的黄金和绿宝石投入湖中献给神,并认为这些珠宝和黄金都会进入到神存在的世界——即黄金国中。


其二说法是其与亚瑟王传说里的阿瓦隆(英语:Avalon)属于同类的“赐福岛”或“天佑之岛(Isle of the Blessed)神话——即认为人死后/通过某些方法可以抵达极乐之地,与爱尔兰神话中的提尔纳诺,希腊神话中赫斯珀里得斯的金苹果圣园以及犹太神话的极乐净土伊甸园极其相似。


今天的文学创作里,黄金乡通常是“乌托邦”的代称之一。



换而言之,淘金人真正找的其实不是金矿,而是乌托邦


诺顿还有一个倒地后会笑的细节




其实这里他露出的笑容,对比建模的半笑不笑来看,更像是发自真心流露出的笑容。这一方面和其的自毁倾向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说明,在他经历过的文化熏陶中,死某种意义上不算是坏事


这里就要再提一下引魂人本身所代表的的另一层含义:墨西哥的死亡狂欢文化



亡灵节(西班牙语:Día de Muertos)类似万圣节,家人和朋友团聚在一起,为亡者祈福。在墨西哥,亡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庆祝活动时间为11月1日和2日,与天主教假期万圣节(11月1日)和万灵节(11月2日)相同。传统的纪念方式为搭建私人祭坛,摆放有糖骷髅、万寿菊和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并携带这些物品前往墓地祭奠逝者。



如果有看过动画《寻梦环游记》的话,应该会对这个节日更加熟悉:生者在祭坛上供奉祖先,化妆成骷髅去到墓地。逝者则通过万寿菊搭建成的桥梁来到这边,看望亲人。



墨西哥民族是一个经历过诸多苦难和变革的民族,丢失了原本的宗教体系、思想文化体系、甚至民族的独立性过。再重新获得自主权后,他们将还能延续下去的本民族文化结合上了外来的思想,创造了独特的“死亡文化”:


死亡不是人生的终点,死亡是一种新生


墨西哥人的观念里,人死后会去往“亡灵之地”(Land of the Dead)。那是一片和现实不同的乐土,而只要现实里面有人记得那些逝者,那么逝者在那片土地上就可以生活的好好的,甚至比现实好上许多。说白了,他们认为死后人会去到一片乐土,因此死亡并不值得恐惧,反而摆脱了束缚变得自由自在,所以是一件应该值得庆贺的事情



而引魂人作为死亡圣神,虽然在故事里确实引发了战争造成了诸多人的死亡。然而展示动作里,他确实用万寿菊的花瓣将这些人引导往了他文化里所在的“乐土”——也就是死后的彼岸。虽然其实诺顿自身也不归属与墨西哥文化(引魂人依旧是多重身份的),然而他对这种文化的喜爱和倾向也是显然易见的。他认同墨西哥的死亡文化,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心里追寻的真正的“自我”,只有在这样的乌托邦中才能找到。


所以,一方面他在现实里四处碰壁,没有归所,却还努力活下去试图实现自我;


另一方面,他却又在濒临死亡时本能的感到开怀和放松,迎接死亡;


还有一点,他的努力活下去结合了他对墨西哥死亡文化的接纳观,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他存在良知、对工友愧疚的表现



闪金石窟的宣传语里有一句“don't forget”,不要忘记


墨西哥人相信:一人生来将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脏停止之時,第二次是下葬入土之时,消失在他人眼中;而最后一次,便是当世上不再有人记得你的瞬间


淘金的矿工们多半是孑然一身,也很少会被人记住。诺顿因为自己的贪婪杀害了他们,让他们葬身异国他乡,而经历那场矿难后,虽然诺顿推演里表示“这是他人的不幸”,然而矿难能给他留下的心理阴影、再结合其对人类情感的敏感性,可以确定他并不是彻底绝情自私之人。所以虽然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但如果记住他们能够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更好的活着,那么或许那些人也能原谅他一些←诺顿本身确实有这样的赎罪心理存在




而这也正是他所谓的“命运”,他所谓“引魂人”身份的现实含义。


————————————


11、无光的黎明


寻找改变命运的方法,依赖金钱,却又本质性的知晓这不可能;


缺失自我,被他者赋予前进的意愿和动机,却又随时在自我怀疑,陷入痛苦之中;


不择手段,努力去冷酷无情漠视亲情人性良知,然而却又确实会因此受伤,畏惧黑暗;









从这些他成为勘探员的点滴细节来看,对诺顿来说,可能真正能让他有所归属、感到开心的还是去研究矿石,收集矿物。金钱、名誉、地位看起来能够让他改变“命运”,然而那带来的并非他真正渴求的、真正渴望的。


如果不是生在那个时代,或者说他有好一些的出生的话,以他天然的才智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敏感性,诺顿·坎贝尔本来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可爱的、值得尊敬的人的。虽然他依旧会为“自我”感到迷茫,甚至困倦,但平台确实限制了一个人的可能性。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是谁?”的这种发问,对理想主义者来说永远是个永恒的难题。以他的才智,真的站到了一定高度上,恐怕又会被其他的痛苦所困扰。无知者恒幸福,而知者将面临着痛苦和更多的苦难。


然而我们所喜欢、所欣赏的,却又是被这样苦难所塑造出来的诺顿·坎贝尔


用阿多尼斯的另一首诗的片段做结



既使你回来,哦,奥德修斯


即使空间围绕着你合拢来, 


领路人在你过去的脸上 


或在你友善的恐怖里 烧成了灰烬 ,


你仍会逗留在一段流浪的历史里, 


你仍会逗留在一块没有允诺的土地上, 


你仍会逗留在一块无法返还的土地上,


即使你回来,


哦,奥德修斯。


——————————阿多尼斯,《一块无法返还的土地》



————————end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

评论

热度(6082)

  1. 共660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